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 教学成果


获奖信息

时间: 2019-3-15

成果名称:基于“千问计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单 位:计算机工程学院

成 员:杭波、吴中博、李小华、马国瑾、徐格静

成果科类:工学

获奖等级: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20周年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中国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习总书记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我国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科领域都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去找到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中国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千问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精神,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湖北文理学院近年来实施课堂课程“千问计划”教学改革。

      所谓“千问计划”,就是通过调动学生好奇心,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大家抬起头来、举起手来、提出问题来,多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创新中探求新知。鼓励学生凡事多问,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在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成为思想深邃的人。

      1 成果简介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施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

pic

      (1)构建了多层次“千问计划”实施方案

      构建了课堂“千问计划”、学生学业”千问计划”、教学服务“千问计划”等多层次“千问计划”实施方案。

      课堂“千问计划”工作中,引导学生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业“千问计划”工作中,鼓励学生就进校以来的专业和课程学习、体育锻炼、学科竞赛、学籍学位管理等学业相关方面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教学服务“千问计划”工作中,学生可以围绕且不局限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学籍学位和学业指导等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类问题提问,推动教学服务的持续改进。

      (2)形成了“由点到面、由课堂到全方位”的“千问计划”推进机制

      “千问计划”最初在计算机工程学院和政法学院2门课程进行试点,计算机学院制定了“问题收集-分类汇总-教师解答-集中反馈”的策略,政法学院实施了“先学习再提问、边学习边提问、学习后再提问、一个主题连续问”等多样化的千问路径。试点成功后,“千问计划”被推广到学校18个学院的100门课程中。

      “千问计划”的推进由最初的课堂“千问计划”扩展到学生学业“千问计划”和教学服务“千问计划”。

      (3)建立了“千问计划”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千问计划”的顺利实施,建立了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三级保障机制。学校将“千问计划”写入湖北文理学院“协同育人337工程”实施方案,作为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任务推进;教务处将“实施千问计划”写入了年度工作要点,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学生学业“千问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 ”等多个文件推动该工作;二级学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交流平台,并选取了骨干教师、核心课程开展“千问计划”,保证“千问计划”顺利开展。

      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足,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难以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对专业和未来感到迷茫的问题。

      (2)解决了教学方法陈旧,互动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当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学习思路、思维方式完全遵循教师的教学思维轨迹,此类单一的“讲授模式”缺乏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以及能促进共同进步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气氛沉闷,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高参与度,也无法刺激学生的思考,更无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3)解决了学生学习上被动接受,主动思考不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当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还很普遍,课堂上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毫无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不积极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只知道问教师和从书本上寻找答案,而不会自己去独立、主动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后去探究答案。

      (4)解决了教学管理服务落后、持续改进不够的问题。当前我校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制度执行也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部分管理仍然通过手工完成,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给高校教师和学生造成很大的不便。

      (5)解决了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够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师资的压力,大班授课的局面还比较普遍,教师常常面对一百多个学生上课,客观上自然减少了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指导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相互了解,感情生疏,关系平淡,课堂上尚为师生,课后形同陌路;另一方面,教师既要教学,还要忙于搞科研,抽不出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

      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开展学业“千问计划”,解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开展学业“千问计划”,鼓励学生就进校以来的专业和课程学习、体育锻炼、学科竞赛、学籍学位管理等学业相关方面提出问题。

      学生人手一册《学生“千问计划”问题本》,学生针对以上方面提出问题,随时记录在册,各班级每周集中收集一次;各班级将收集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在《班级“千问计划”工作记录本》上,交由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将问题分解,指定相关老师予以书面解答(必要时可当面解答);班主任(或请相关教师)将问题解答反馈给提问学生,必要时可利用班会等集中时间向全班予以解答。

pic pic pic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千问计划”,解决师生互动不够、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的问题

      设计了先学习再提问、边学习边提问、学习后再提问、一个主题连续问等多样性的“千问”课堂。教学“千问计划”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观;促使教师带着问题教学,打破了课堂的沉闷,调动了学生思考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pic

《计算机基础》课程“千问计划”研讨会

pic

《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千问计划”现场观摩会

      (3)开展教学服务“千问计划”,解决教学管理服务落后、持续改进不够的问题

      开展教学服务“千问计划”,教师可以围绕且不局限在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各类教学经费使用等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类问题提问;学生可以围绕且不局限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学籍学位和学业指导等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类问题提问;其他人员可以围绕学校教学管理服务领域的各类问题提问。教学服务“千问计划”可解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遇到的难题,为教师、学生办好实事,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让教师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

      (4)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交流平台,解决师生交流渠道不畅的问题

      线下交流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可以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给出回应;线上论坛式网络互动平台,学生提问后,老师同学们都可跟帖回答,既可缓解学生与老师直接交流的压力,也可使问题解答的效益最大化。

      4 成果的创新点

      (1)通过课堂“千问计划”,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倡导师生互动式的问题式教学,结合课程特点,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改革,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学业“千问计划”,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树立中长期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利用大学的各种生活、学习条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千问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教风学风明显好转。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教师准备充分、师生精神饱满、学生上课态度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师生互动明显加强。各学院学生到课率、抬头率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